14岁男童被老师批评后跳楼,挫折感、习得性无助如何摧毁一条年轻生命?
老师的批评谩骂,竟导致一个青春期孩子亲手结束生命?一名14岁国中男孩,12/8下午从学校5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根据男孩父母表示,他的坠楼跟学校老师时常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侮辱、冷暴力有关。
男孩父母从监视器画面看到,某次上课中男孩被老师再次批评,下课立刻冲出教室,从五楼朝下看了30秒,但最终忍住了,接著想要找同学借手机打给父母,却没有借到,最终在上美术课之前,从5楼一跃而下,父母悲伤的表示,原来他儿子在跳楼前,经历了很大的挣扎,却敌不过压力与悲伤,还是选择结束生命。
当地记者想要采访批评男孩的老师,但却始终找不到人,仅有学校校长接受采访,校长表示:“根本没有批评学生的事件!学校并不存在过错。”否认男孩父母所有的指责。
年轻人跳楼事件频传
近几个月年轻人跳楼事件频传,尤其是大学生跳楼事件,更是一件件接著发生,12/22晚间在高雄正修科大校内图科大楼外,又传一名21岁男学生从10楼坠下,附近民众听见“碰”一声后出来查看,只见男学生躺卧地上,一动也不动。警察接获通报立刻前往察看男学生伤势,但当时他已经呈现心肺功能停止的状态,送医后仍宣告不治。目前警方仍旧在调查男学生的坠楼原因。
不只是国中生、大学生,生活的压力甚至也可能给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反弹,12/15四川某社区惊传一小学生跳楼,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留下一张充满悲伤、绝望的纸条,内容写著:
“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我大概率已经死了。我不得不说,我活的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老师对我的失望,同学“开玩笑”般的话语,为你们我早已绝望。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对了,中山公园那幢楼的书房抽屉里,有些东西要给你们看。——恐惧并绝望的黄**”
信中清楚看见孩子对家人、同学、老师的失望,面对这个无法理解她、无法接受她的世界,她只能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让人看见她的需要…
性格并非天生,警惕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悲观
马丁 · 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花了 30 年时间对上千人进行跟踪研究,凭借这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和大量案例作为基础,发现了隐藏在父母养育方式中被忽略的重大秘密——习得性无助。
大部分在学习和生活上问题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一路伴随的挫折感连连,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在读博士期间,马丁 · 塞利格曼和同事在实验室里用狗来做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但在实验中,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心理实验的新视角。
推荐阅读:【2020市售品牌大调查】6大滴鸡精评比及推荐懒人包
刚开始的时候,狗狗被关笼子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电击,却无处逃脱。持续一段时间的电击后,狗狗就不再挣扎,只是缩在角落悲伤呻吟。这时,即使实验员打开笼子门,狗狗已经不相信自己能摆脱电击,只躺在原地,消极而被动地承受著一切。
塞利格曼的研究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一直以来,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里,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受到刺激——发生反应 ”的被动机器。而这一实验却证明了,行为不一定都是由具体的刺激(如电击)所致。
抽象的“无助感”——“我的努力没有意义” ,悲观的想法才是致使狗狗消极放弃的根源。塞利格曼把实验中狗的这种表现称作——“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长期的负面经历,所形成的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对自身和事件消极评判行为,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令人吃惊的是,塞利格曼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不仅在动物中存在,在人的实验当中也被证实了,当屡屡面对无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评价时,人类同样也会放弃尝试,屈服于现状。
而人的悲观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了小头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后天“习得性无助”造成的。而且许多人的“习得性无助”跟从小的养育脱离不了关系。
塞利格曼特别指出,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和现实生活环境也并非有直接联系,比如许多人生活在较差的环境里(贫穷、疾病 …),但他们仍能保持乐观。更多的时候,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如果是个悲观主义者,对生活和自身充满了抱怨和怀疑,那么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一言一行,会渗透在每一次日常无意识的“言传身教”中,复制后成为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霾底色,成为他终身的“心理习惯”。
正如《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的经典名言: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好在,凡事有正亦有负,悲伤会被习得,那么代表著,乐观的性格同样能被“感染”。
“悲观心理免疫”的预防针
从小,医学家乔纳斯 · 索尔克,就是马丁 · 塞利格曼崇拜的偶像。因为乔纳斯·索尔克发明的疫苗让小儿麻痹这个“绝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所以,当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引发心理学界的强烈争议时,儿时的偶像乔纳斯 · 索尔克带给塞利格曼全新的启发——
从前,我们通过打预防针来免疫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可以实现“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的跨越——给更多悲观的人,打一剂“心理预防针”。那么这根免疫悲观心理的预防针,怎么打?
推荐阅读:江宏杰宠妻无极限! 福原爱坐月子离不开这项秘密武器
马丁 · 塞利格曼为此进行了新的狗狗电击实验,展开了“研制”过程——
1. 首先,为狗狗建立习得性无助的免疫系统:让狗狗掌握逃避电击的经验,明白如何做,可以逃避电击,获得对电击的“掌控感”;
2. 接著,强化掌控行为:每当狗狗采取行动,电击就会消失。如果放弃应对,则情况毫无改变;
3. 最后,观察发现,建立“心理免疫”的狗狗,因为摆脱无助感,得到掌控感,所以再遇到电击时,不会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采取行动,变得更乐观,更积极。由此可见,预防悲观的“心理预防针”颇有成效。
因此,马丁 · 塞利格曼教授继续深入,花了 30 年时间,对近 50 万名成人与儿童进行了研究。他惊喜地发现:对抗抑郁的“心理免疫”并非天方夜谭,“乐观”的特质确实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掌控感带来的乐观心态
那么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养成“习得性乐观”呢?反观这场“心理免疫”的实验中,“预防、掌控感与强化”是三个循序渐进的有效步骤。
1. 掌控感带来的高成就认可,是塑造乐观心态的重点
建立掌控行为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形成孩子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习惯,在内心发展出一套说服自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理论。而这套内化出来的理论将营造出他将来遇到困境时迎难而上的乐观心境。例如一个刚学吃饭的孩子,可能握不稳勺子,总会吃得满地都是。这时,妈妈们的表现一般有两种:
一是,看他吃得那么费劲,直接拿过碗和勺子,“来,宝宝张嘴,妈妈喂你。”三两下,碗空了,娃喂饱了。
另一种是,帮助他调整握勺子的方式,引导小手将勺子移到嘴巴旁边,“马上小勺子要来到嘴巴旁边了,来,张开嘴,啊呜一口,宝贝太能干了,会自己吃饭了呢!”
失败了,食物掉了,“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舀小口一点。”可能中途会出现各种状况,弄得到处都是,但孩子慢慢学会了握勺子的姿势,能自己吃了。家长不是要教会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要教会孩子表现满意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而获得乐观的心态。孩子需要的不是鸡汤般的说教,而是简单具体可操作的帮助。
2. 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
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所谓“解释风格”,说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对待事物的看法,其实就是儿时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形成的。父母对于事情发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方法,最终构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
父母不恰当的说话方式,是形成孩子悲观个性的重要原因。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判断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有三种维度: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
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
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悲观的解释风格,自带阴雨天。所有遇到的困境都会被解释为是永久性(永远这样)、普遍性(总是这样)、个人能力无法改变(我做不到)。
我永远也考不好,总是不及格,怎么努力都学不好。
我没有篮球天赋,每次比赛都会输,我努力也没用。
被老师批评的总是我,我毫无优点,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
自怨自艾,自悲自恋,自暴自弃,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常态。积极的解释风格,则是将碰到的困境都解释为暂时的(短时发生)、特殊的(偶然发生)、可以改变的(我可以)——“虽然突然发生,但很快我可以改变。”
我只是一次没考好,这次是复习不到位,下次更细致就好了。
输了一次球,主要是投篮不够准,下次勤加练习就好了。
老师批评了我,是因为关注到我最近的变化,我要有所改进才行。
乐观的心态,让遇到的拦路虎都变得不带杀伤力,因为有自信去应对。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当孩子面临挑战时,父母正向乐观的引导和鼓励,能够让孩子付出耐心、勇于尝试、采取积极的行动。无形中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乐观的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所谓的失败,不过是暂时没成功罢了。
而事情成功后,通过正确的方式赞赏,强化孩子的成功经验,可以让孩子找到自我认可的信心,从而拥有更多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习得乐观的“预防针”。孩子如何评判自我,看待事件,处理问题,最初在这张白纸上画下第一笔的,就是父母的“解释风格”。
3.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驳
为什么要反驳自己?因为当悲观的念头袭来时,我们要学会质疑,抵制负能量,不盲目接受对自我的低级评价,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事实和解决问题上。
第一步:收集证据(引导孩子思考此刻脑中的想法是否带有情绪化色彩)
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我有没有消极解释这个事件?
第二步:做出选择(教会孩子从其他角度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
有没有其他角度看待这件事?
这件事发展下去还有什么可能性?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会怎样?
第三步:化解灾难(学会正确地评估坏事所产生的影响。)
有没有办法去改善最坏的结果?
可能发生的事中,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呢?
我最能做的是什么?
第四步:反驳策略(将精力都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结果中。)
当最坏结果还没发生前,我做什么最有帮助?我现在第一时间能够去做的应该是什么?
身教大于言教。在最开始,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发表对抗困境的言论,让孩子看到父母发起对自身悲观的挑战,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悲观。学会反驳自己,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当遇到问题时,不带感情色彩,实事求是的看待事件,看待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的强有力助力。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长期的实践,熟练内化成为遭遇困境时帮助自我的套路,却可以帮助孩子锤炼出一生可以利用的“思想武器”,形成对低成就感和无助的免疫力。
“悲观心理免疫”的底色,是爱和信任
其实,读完《教会乐观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悲观进行“心理免疫”最重要的原则——给予足够的爱与信任,鼓励孩子尝试与探索,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给孩子温暖和正向的气氛环境,培养孩子积极看待事物的“解释风格”。
当问题袭来,我们应做到实事求是,引导孩子反击消极情绪,化悲观为力量,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习得真正的乐观。掌控感是孩子自身发展的基础,正面积极情绪是自我成长的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对抗问题的办法,而来自父母的爱与信任,则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不可或缺的底色。
养育是一场修行,是用一个生命去温暖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muyingtoutiao.net/chanye/904.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母婴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
满口“咔嚓”海趣 方广食品推“0添加”新品虾片
2021-07-22
-
麦蔻乐享营养大满罐究竟为何能成为宝妈们的高分产品?
2021-07-22
-
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 构建奶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1-07-21
-
中国飞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飞鹤奶粉安全与品质筑牢根基
2021-07-21
-
凝心聚力,创新共赢——美德乐亮相2021中国孕婴童展,打造高端时尚盛典!
2021-07-21
-
英氏辅食分阶锻炼婴幼儿咀嚼 把握发育黄金期
2021-07-20
文章排名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